廿四节气 | 寒露:露气冷凝秋意晚,五汁清润最养人
推荐
推荐
廿四节气 | 寒露:露气冷凝秋意晚,五汁清润最养人
寒露,九月节。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——《月令·七十二候集解》
暮秋寒露,遍地冷露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°,天地至此由凉爽过渡至寒冷。蝉噤叶落,逢秋萧瑟。一场秋雨一场寒,虽说寒露不在雨季,但每场秋雨来时,冷冽之气又带走了大幅度温暖。寒露是霜降的前兆,弥漫的水汽遇冷欲凝,晶莹透亮,将结成霜。天地能量收敛沉淀,静待来复。宾,客也。先至者为主,后至者为宾。迟行的鸿雁,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,陆续往南迁徙,寻找越冬之地。雀鸟,感阳而出;蚌蛤,入水为阴。寒露天冷,黄雀隐没避寒,换之海中蚌蛤突然增多。其贝壳与雀鸟的颜色花纹相似,故而古人认为雀化为蛤。寒露渐近尾声,深秋百花皆感阴气而凋零,唯黄菊独盛开,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。戚夫人侍儿贾佩兰,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。说在宫内时……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菊华舒时,并采茎叶,杂黍米酿之,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,就饮焉。故谓之菊华酒。
菊花盛开于深秋,得秋凉肃降之气。我国自汉代起便有饮菊花酒的习俗,以菊花、糯米、酒曲为原料进行酿制,酒香清冽甘甜,亦有养肝、明目、除秋燥等好处。四季节奏,因时制宜。亦如寒露,燥性肃杀,万物避零。中医认为,在五行当中,秋属金,与肺气相通应。而秋之主气为燥,天地之气肃杀收敛,则燥气容易伤肺。秋燥伤人,则此时饮食调养当以滋阴润燥为主,在食物的选择上宜甘、淡、温、润,可多食银耳、莲藕、雪梨、马蹄、豆浆、山药、莲子、蜂蜜等柔润之物。秋燥伤阴,阴虚生热。秋防燥邪当需柔润为主、清热为辅,煮一锅甘甜清润的五汁饮更适合当季饮用。
/材料/
鲜梨、莲藕、荸荠、芦根、麦冬
/做法/
1、将鲜梨、莲藕、荸荠分别洗净、去皮、切块;
2、芦根洗净,清水浸泡30分钟;
3、将所有食材倒入锅中,加水1500ml;
4、大火煮开后,转小火慢熬30分钟即可。
五汁饮的方子,来源于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当中。原方采取新鲜材料,生榨成汁,清热效果更好。而秋燥之时,不建议食生冷之物,以免伤及脾胃。因此煮汤熟饮更为适宜。五汁饮取梨、藕、荸荠、芦根、麦冬五种食材。其中——五味搭配,有养阴清热的好处,对于秋冬燥邪伤阴有润养之力,可以缓解咽喉干痒、嘴唇干裂、鼻腔干痒、干咳口黏等症状。五汁饮另有清肺润肺之功,亦对抗雾霾有一定的好处。秋冬之际,均可经常饮用。寒露深秋,寒气渐长,正值阴阳之气转换。在运动功法及养生保健方面,都需格外注重养护。中医认为:寒从足起。寒露之时,当需格外注重足部保养。因此,寒露导引功以锻炼足太阳膀胱经相关病症为主,可激发足太阳经的经气,祛除全身的风、寒、湿等邪气,同时对胁肋部和腋下的经络跳动等也有调理效果。
1、正坐,上举两臂,两手掌水平伸直上托,指尖朝向外侧,仰头,眼观左侧手掌,吸气。
2、同时左侧手臂用力上托(似举托千斤之物,使手臂尽力向上伸直),带动一侧身体向上方拉伸,略停片刻,呼气放松,转头至右侧,锻炼右式。
3、左右各练习15次,然后行叩齿、吐纳、咽津液法。
寒露导引对病邪进入足太阳膀胱经所引起的病症有较好的缓解之功,可分为以下几类——- 改善经气上冲所致的头痛,眼目肿痛,项背僵硬,脊柱痛,腰部酸痛等症状;
- 对头两侧痛,头囟门部位痛,眼睛发黄,常常流眼泪鼻子流清涕有调理效果;
自寒露起,当需格外注重足部保暖。虽说“春捂秋冻”,但无论早晚都要注意勿赤脚、勿露脚踝,以防寒从足生。“主人劝我洗足眠,倒床不复闻钟鼓”。秋季开始,可常以泡脚养护,既能预防秋燥,亦可能温肾散寒、缓解疲劳、舒筋活络。1、泡脚水温不宜过烫,一般在40℃-43℃左右均可;3、泡脚结束后切勿晾干,需用毛巾擦干,以防寒邪入侵;4、足部皮肤破损、患有静脉曲张、糖尿病足,过饱人群泡脚需谨慎。